中国农业“芯片”为巴基斯坦土地赋能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将重心延伸至农业等民生领域,巴基斯坦与中国农业合作日渐加深。作为农业“芯片”,种子合作是重中之重。 中国曾经是全球种子缺口最大的国家之一,一度有超过
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将重心延伸至农业等民生领域,巴基斯坦与中国农业合作日渐加深。作为农业“芯片”,种子合作是重中之重。
中国曾经是全球种子缺口最大的国家之一,一度有超过九成棉种来自海外。从1999年《种子法》颁布到2016年新《种子法》修改颁布,随着全社会上下对于种子安全问题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中国从种子进口大国,逐渐迈向“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也通过并购先正达,迈入国际种业巨头行列。
在3月18日召开的中巴种业合作交流洽谈会上,就如何进一步促进种业领域合作,中巴两国农业人士各抒己见。
巴基斯坦小麦产量还能提高20%
巴基斯坦是全世界十大小麦主产国之一,小麦种植面积约1.3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4%,而平均亩产仅200公斤左右。在去年夏天遭遇旱灾蝗灾之后,为了抑制由于供需形势偏紧导致巴基斯坦面粉价格出现上涨,巴基斯坦加快了小麦进口。
2019年,巴基斯坦小麦单产水平约2800公斤/公顷, 较世界平均水平3550公斤/公顷,还有20%以上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落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张胜全博士表示,“2012年我们在巴基斯坦进行二系杂交小麦合作研发工作,平均增产幅度达到20%以上,到去年,这一数字变成50%,最高能达到70%。”
巴基斯坦嘉德农业公司(GUARD AGRI)是第一批引进中国杂交小麦的巴基斯坦农业公司,公司首席执行官沙赫扎德·阿里·马利克(Shahzad Ali Malik)告诉记者,引进中国杂交小麦的过程“充满挑战”,但是他们依然相信中国的杂交小麦将有助于提高巴基斯坦的粮食产量。“中国种子企业恪守职业道德,注重质量,信守承诺。双方的合作建立在安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这是巴基斯坦和中国企业保持牢固合作的基础。”
制约巴基斯坦小麦生产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包括品种产量潜力低、管理粗放、高温干旱、锈病危害严重等,而中国杂交小麦的抗旱、耐瘠薄特性,恰恰适合在巴基斯坦播种。河北农林科学院育种团队李辉博士表示,中国河北地区和巴基斯坦自然条件类似,以“抗旱节水、稳产广适”为研究主攻目标,培育出的30个节水小麦品种有望借助中巴农业和产业信息合作平台引入巴基斯坦。
带着中国农业“秘籍”回国的巴基斯坦小伙
巴基斯坦一直是大豆进口国,每年大口进口额逐年攀升,占用大量外汇。为何巴基斯坦本国不推广大豆种植?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副教授伊尔凡·阿夫扎尔(Irfan Afzal)告诉记者,其实巴基斯坦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尝试大豆种植,但是受限于自然条件,尤其是大豆的种植期和小麦冲突,“巴西每年有六个月的时间种植大豆,但是我们就只有120天。”他认为,从中国引进的秋季大豆有望改变巴基斯坦大豆进口国的现状。
阿里·拉扎(Ali Raza)是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他从中国导师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那里接触到了“玉米-大豆间种技术”,而这项技术被他带回巴基斯坦,改变了当地的农业产业。
曾经盛赞这一技术为“这可能是巴基斯坦谷物和豆类生产的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农业部长赛义德.侯赛因.扎哈尼亚.伽德兹(Syed Hussain Jahania Gardez)在中巴种业合作交流洽谈会上表示,中巴经济走廊能够支持农业发展,并且实现巴基斯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尤其是对于经济欠佳地区,巴基斯坦希望能够发展相关领域,“比如促进大米良种研究、灌溉系统、农业机械化,我们还希望在更多领域与中国讨论,进行合作,比如棉花生产、杂交种子研发,以及杂交种子在玉米其他农作物的研发,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合作的领域。”
为何巴基斯坦农业官员如此盛赞这一农业技术?杨文钰认为有四个主要原因:一是可大幅度减少巴基斯坦进口大豆的外汇用量;二是玉米大豆混合青贮,实现种养循环,推动牛羊发展,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减少环境污染;三是培肥地力,绿色可持续;四是强化中巴农业合作,引进中国大豆品种资源和栽培技术,推进巴基斯坦作物育种和栽培的发展,引进相应的播种机、喷雾机和收获机推动巴基斯坦农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阿里·拉扎(Ali Raza)告诉记者,通过这项间种技术,每亩地农民收入可以达到654美元,利润增加了23%。“如果我们把巴基斯坦所有玉米从单种改为间种,会产出650万吨的玉米和90多万吨的大豆。”
文章来源:《北京农业》 网址: http://www.bjnyzz.cn/zonghexinwen/2021/031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