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 粮农组织列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华网内蒙古频道9月5日报道:(张伯东)9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人民大会堂授予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敖汉旗同时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地区。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9月5日报道:(张伯东)9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人民大会堂授予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敖汉旗同时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地区。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屈四喜、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党委书记成升魁、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PercyMiska先生、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Muel
ler先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李文华、赤峰市市长包满达、赤峰市副市长吴力吉、敖汉旗旗委书记邱文博、敖汉旗旗政府旗长黄彦峰等出席了授牌仪式。
从“2002年联合国文化遗产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农业文化遗产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使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004年首次评选出5个,我国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在有关专家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名列其中。加之后来两次评选,我国共有4个,全球共有16个地区列入。这次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和云南普洱的茶农业系统一并获准,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新成员。
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史前文明厚重。境内有4种首次发现并以敖汉地名命名的史前文化,其中最具盛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被考古界誉为“华夏第一村”。该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的黍和粟碳化颗粒标本,经加拿大、英国和我国的研究机构用C14等手段鉴定论证后,认为是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由此推断敖汉地区是中国古代旱作农业起源地,也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根据后期的考古和有史以来的文献记载,敖汉谷物和荞麦种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一方面保持了连续的传承,时至今日还有古老的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和耕作机制的痕迹;另一方面,呈现了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千百年支撑着敖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需要。
2011年4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与适应性管理会议在京召开后,敖汉旗向该项目中国管理办公室进行了口头申请;5月,敖汉旗向中国项目办汇报并递交了书面申请报告。6月9日,敖汉旗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北京举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正式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候选地。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蒙古国、朝鲜代表处,农业部、中科院的官员和专家多次来敖汉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因此,受到了国内外评审专家一致青眯,去年11月的国内评审和今年7、8月的联合国评审都做到了一次通过。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敖汉历届旗委、政府,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对所处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自然环境有了更明晰的认识,鼓励农牧民发挥传统的种植优势,支持旱作农业的发展,使旱作杂粮杂豆的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50万亩左右,正常年份的年产量保持在2亿斤以上。
文章来源:《北京农业》 网址: http://www.bjnyzz.cn/zonghexinwen/2020/1017/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