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开创海淀绿色农业新局面 ? --北京市海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内部刊物 仅供参考 中国三农快讯 201 8 年总第 030 期 总编室编 2018 年10 月13 日 与时俱进 开创海淀绿色农业新局面 -- 北京市海淀区 农业科学研究所参观考察纪实 中国三农快讯(中国食品
内部刊物仅供参考
中国三农快讯
2018年总第030期
总编室编2018年10月13日
与时俱进开创海淀绿色农业新局面
--北京市海淀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参观考察纪实
中国三农快讯(中国食品报记者姜非非、通讯员张思伦报道)2018年10月19日上午,中国三农产业工委主任/中国三农产业发展联盟主席万云华接受邀请,于下午2时许自农业农村部驱车前往北京市海淀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参观考察。
北京市海淀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草桥七号,其职能:农业技术研究;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组织农业技术专业培训;耕地质量、污染动态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肥料登记管理;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及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参与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承担海淀区农委及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各种农业信息整理、上报等。
下午3时,万云华主任在刘启龙、李超等陪同下,边参观边听取海淀区农科所王技术员的讲解,参观了果树、草莓、蔬菜、瓜果、京西稻等农作物生产经验,受到了万主任一行的高度赞赏,仿佛看到了江南鱼米之乡在海淀区的展现,不似江南胜似江南,却有着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感意,这也是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北京市海淀区京西稻的品牌与传承,京西稻米粒圴匀,色泽光亮,醇厚绵长,芳香四溢,稻子长在田里的身姿很好看。细细长长、娉婷袅娜,看起来既柔顺又光滑,呈现出一种天真烂漫的风度。它们是以站的姿态完成一生的行走,只有风拂来的时候才躬一躬身,然后挺直腰杆。当秋风吹拂着你的双颊,稻田里,那一株株饱满的稻穗充满着成熟的喜悦,弯着腰,躬着背,低着头,它好像是成功者谦虚的楷模,当秋天来临时,硕果累累,秋高气爽,一股成熟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一切都是那神奇的画布--大自然,精心用粗细不一的线条,五彩缤纷的颜料,勾画出一幅又一幅美得动人,色彩斑斓的图画,让人心旷神怡。海淀区种稻历史较长。称为京西稻的历史应从清康熙、乾隆时开始。几百年来,尽管京西稻种植面积、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习惯地将京西稻作为一个品牌而代代流传下来。周恩来总理视察海淀区四季青公社时,称这里是京西稻的故乡。皇帝引进培育出京西稻。
中国是水稻发源地和主产国之一,约有一万二千年的种植历史。中国的甲骨文中有“稻”字的记载。《诗经》多处描述水稻。京郊房山、大兴、丰台、石景山等地都有种植水稻的记录。据史记载,迄今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已开始种植,清雍正年间稻田面积有所发展。当年乾隆帝下江南,携回紫金箍水稻良种,在京西试种,称之御田;所产谷米供宫廷食用,因而又誉之为“贡米”。
稻田是御田,归朝廷所有,不许稻农进行稻谷交易。康熙五十三年,内务府奉宸苑在青龙桥设立了“稻田厂”,专门管理皇家稻田的事务,为京西稻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里生产出的京西稻属皇宫贡米,经检斤过秤上缴宫廷,稻农们吃不上自己种的稻米。新中国成立前夕,京西稻共有1.32万亩,1949年6月14日,北京市海淀区区委区政府按照市委郊委的指示,在巴沟行政村进行土改试点,涉及稻田 文章来源:《北京农业》 网址: http://www.bjnyzz.cn/zonghexinwen/2020/1009/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