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美的帝都皮埃尔绿蒂北京的陷落中的异域文化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李嘉欣(2001—),女,甘肃陇南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刘浪飞(1977—),女,四川内江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
李嘉欣(2001—),女,甘肃陇南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刘浪飞(1977—),女,四川内江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一、《北京的陷落》
《北京的陷落》是法国作家皮埃尔·绿蒂撰写的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作者1900年作为法国海军军官来到中国,亲眼看见了八国联军侵华和对义和团的镇压,侧面反映了中国北京百姓抗击列强的英勇行为。绿蒂笔下的中国显示出了双重形态,表现出了他的双重感情:一方面,他作为法国海军军官,对中国嘲笑轻蔑,美化了列强屠戮残害中华民族的事实;另一方面,绿蒂又具有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他欣赏中华文明,为其衰落而惋惜。此书充满了异域风情,展现了中华大地极具特色的东方韵味。
二、东方主义对中国形象的论述
17 至18世纪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论述经历了从赞扬到贬损的变化。这一变化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东方主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东方主义崇尚中国的理性统治、完备的政治体系、统一的自由市场经济。消极东方主义贬低中国人原始的精神发展、抨击中国的专制统治、鄙视中国的自然经济。17、18世纪之交,西方主要受积极东方主义的影响,而18世纪中期之后,消极东方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中国成为腐朽没落的象征。此时大多数西方作家皆为消极东方主义的拥趸,而绿蒂则不同,其作品二者皆融,风格鲜明,颇有研究价值。
三、《北京的陷落》中颓美的帝都
《北京的陷落》将背景设定于190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年。书中记录的中国典雅颓废,矛盾神秘,在历史和社会文化角度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书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1900年的北京金碧辉煌与衰落颓败交融难分,其神秘辉煌的异域风情使西方人心醉神迷。
(一)颓废怪异的帝都
帝都的颓废怪异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北京的建筑。在宁海州,作者描述岸上的景色:“古老灰色建筑是一座宝塔……屋檐上排列着龙和怪兽雕塑。”[1]绿蒂将瑞兽当怪兽,他最熟悉的意象也只是龙罢了。中国的景致与西方绝不相同,绿蒂只在传教士的口中或者书中窥视到“神秘”的中华大地。当他切实看到中国时,东方主义一作祟,北京便透露着怪异。进入紫禁城时,绿蒂感叹终于进入“皇帝的巢穴”[2]。巢穴一词足见当时西方人对中国文明固有的傲慢态度和误解。
绿蒂眼中的中国人物也很怪异,他认为女向导的小脚奇特,隐藏着某种秘密。概因东方主义将东方女性描绘为放荡、被动且颇具异域风情。绿蒂先入为主,觉得小脚有一种放荡而又被拘束之感,是别样的异域情调,造成北京和中国是怪异的谬误印象。
同时,北京的衰败也被直白地展现出来:“房檐边的怪兽摇摇欲坠。”[3]作者一路看到尸横遍野,北京毫无昔日的风采。他还幻想着昔日的皇帝元气枯竭,认为喇嘛带着无可救药的衰老和神秘的迟钝、中国人小眼睛狡黠猥琐。喇嘛讲求德高望重、庄严肃穆,与西方的牧师、教皇无异。小眼睛是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但狡黠猥琐的描述实在贬低了中国人的形象。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老百姓乍一看到几个高高在上的洋人入侵者,目光自是畏惧又好奇的,岂敢正眼直视!落在绿蒂笔下则不幸地变成了“狡黠猥琐”。东方主义将东方男性塑造为萎靡不振、甚至妖魔化的形象,绿蒂跳不出东方主义的框架,自是不能看到北京的真面目,认为北京永远地崩溃了。
(二)神秘美丽的帝都
虽然北京已是一片狼藉,可绿蒂仍感受到了北京及中华文明别样的美感。作者从建筑入手,看到一座巨大神奇的城市,带着节日气氛。在北京,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展开,色彩斑斓的镀金,往昔的生机与繁华,充满奇幻色彩,但中国的堂皇却带着孤独忧郁,正如他看着熠熠生辉的天坛和汉白玉台阶所感受到的那样。绿蒂醉心于器物之美,感叹其奢华精美。中国精致的东方美学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绿蒂描摹这一切,令人心醉神迷。绿蒂描绘着一个神秘梦幻的存在,转瞬即逝,而这就是东方主义中神秘东方的典范。
绿蒂对中国人的态度大多温和。他记叙了两个义和团“女神”,绝望中带着神圣尊严。绿蒂还描述了各种中国人。“这里四五百人的头脑里转动着和我们完全相反的东西,我们永远无法破译……”[4],中国人是神秘美丽的存在,而西方人是闯入仙庭的野蛮人,绿蒂反思着,他愧于自身文明的粗鲁,虽然躺在精致的金丝丝绸床上,却觉得自己格格不入。绿蒂的描写充满了人道主义的怜悯,他是一个美的探寻者,当美好被毁掉时,其惭愧之情愈发明显。
文章来源:《北京农业》 网址: http://www.bjnyzz.cn/qikandaodu/2021/0707/1072.html